|
落雪飞花
发表于 2010-8-25 10:04:22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连云港
如今,不少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变化,矛盾与挫折,传统与现代交织。继房奴,车奴出现之后,又出现了孩奴,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一切为孩子转。从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孩奴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与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方式、方向有关。
母亲爱孩子,是天经地义,可是当今社会,有些母亲已经从爱的名义出发,走向暗淡的归途,从骄傲的天使沦为可悲的孩奴,这当然不应该是聪慧女人所应得到的结局。中国文化一直都是以家庭为中心。以前是向上的,以“孝”字为中心;现在是向下的,以“养”字为中心。在中国物质上的照顾被看成是爱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缺乏对人的尊重,缺乏对孩子人格、价值的培养。女人有了孩子,生活重心强烈倾斜,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在前面跑,母亲左肩是孩子的书包,右肩是自己的挎包,手上拿着的是孩子的水杯,嘴里喊着:“慢点,慢点!”一路小跑的紧跟在后面,可谓不辞辛苦。这个时候,母亲可能还来不及梳洗自己,来不及换上称心的服装,甚至可能还来不及吃上早饭。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尊重与自由,孩子饿了就要吃饭,渴了就要喝水,这是大自然形成的天性,不必要过分担忧,可有些年轻妈妈心目中总认为孩子吃不饱,本来孩子不饿,她也追着喂,甚至就连带有小灯光的玩具也不让接触,怕这样的光损伤眼睛,这就从溺爱发展成心理障碍了。溺爱之后就形成了孩奴。孩子在这样“爱”的环境中,身心就会受到创伤,他的成长就会受到影响。
现在社会大部分只生一个孩子,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一个小孩转,小孩自然成了小皇帝。一大家子全力以赴,生怕自家小孩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落后。于是,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到读书,什么都要往当地最高标准靠。大家互相攀比,除了少部分富裕家庭外,大多数家庭都觉得心力交瘁。于是,“孩奴”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也许孩奴,也是一种人生价值观。持这种心态者,女人为多,一方面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经过刻骨铭心的痛,感觉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如果没有孩子,你问她为什么活着,她会很茫然,孩奴现象就是一个现实。过度担忧和过度保护是一种“病毒”,看不见,摸不着。孩子终有一天要踏入残酷的全球竞争性世界,担心他被压垮、让他早点作好准备不是理所当然吗?就是这种担心,个别家庭的父母对孩子 过分溺爱,只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物质享受,吃好的、穿名牌、上名校,不让孩子做任何劳动,一切由父母代劳。这些都是物质压力下家长自身的“奴性”表现,是对高消费行为的夸大。他们因为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一生只为子女打拼,而失去自我价值,这种“奴性”不值得提倡。培养孩子绝不能只注重眼前的成绩,而忽略本是更重要的东西,应注重对孩子人格、人性的培养,从小培养其自立自强的生活习惯,培养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好孩子,这才不枉费您花费那么多的钱财与心血,这才是您对孩子真正的“爱”,孩子的未来才更有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