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生活网

热图推荐

[东海城事] 最新!东海已改善农民住房5015户!

2020-12-17 17:07:55 1943 0

[复制链接]
常务管理员 发表于 2020-12-17 17:07:55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连云港

常务管理员 本帖作者

2020-12-17 17:07:55

农房改善
助振兴画中乡村奔小康
5015户
东海县率先完成年度农房改善目标任务

近年来东海县坚持将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龙头工程在省市统一部署下主动作为,乘势而上切实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留住乡愁记忆,推动产居融合发展实现共建共享共治让农民群众住得放心、住得舒心、住得暖心
640.png

640.webp (2).jpg
640.webp (3).jpg

2020年以来,市领导多次到东海县调研农房改善工作,在农房建设、产业配套等方面给予指示部署。东海县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科学组织、周密部署、攻坚克难,对标年度改善5000户目标任务,规划实施农房改善重点项目26个,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发展村庄新建翻建、进城入镇等方式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实现“住有优居”。截至12月16日,东海县已改善农民住房5015户,在全市率先完成年度改善目标任务,一个个配套齐全、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的新型农村社区应运而生。

640.webp (4).jpg

做优组织架构,完善科学高效推进机制
640.webp (5).jpg

成立工作专班,建立“三级联动”组织架构。东海县坚决贯彻落实省市委决策部署,把农房改善工作摆在县“三重工作”第一位予以重点推进,成立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工作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总指挥,主动担责,亲自调研,定期召开常委扩大会、工作部署会、督查推进会,统筹谋划和调度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从县各职能部门抽调专班人员脱产办公,拨付专项经费,全力保障运行。办公室下设7个督查推进组,负责全县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统筹调度、综合协调、政策指导、督查考核等工作,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书记挂帅、党政分管领导主抓、部门共同参与的三级联动工作格局。


坚持点面结合,营造“同频共振”工作氛围。在工作中,东海县将宣传发动、氛围营造作为重要工作去抓落实,通过政策宣传、氛围营造获得群众支持,调动群众主动参与。在面上,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悬挂横幅、粉刷标语、发放材料、沿街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改善农民住房条件的目的、意义、政策、成效。截至目前,已悬挂标语4000余条,张贴专栏广告2万余条,发放政策宣传手册12万余份,入户调查问卷9.6万份,形成了铺天盖地、家喻户晓的巨大声势。在点上,全县各乡镇组织专门人员进村入户,采取“村村到、户户访”的办法,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认真做好农民意愿、住房现状、现实需求等情况的摸底调查,摸清农民群众改善住房意愿,最大化激发农民群众改善农民住房条件的内在动力,形成了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640.webp (6).jpg

强化要素支撑,打造“全时全域”保障机制。东海县从农房改善工作的源头抓起,进一步强化政策、资金、用地保障,确保各项工作强力推进。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规范和指导全县农房改善工作,为工作推动提供工作遵循。同时,加大资金调配力度,确保将钱用在刀刃上。

640.webp (7).jpg

截至目前,东海县已拨付省级专项资金26932万元,其中危房改造1718万元,安排27个经济薄弱村道路建设资金2282万元,用于农村新型社区和小城镇中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22932万元。与此同时,东海县多方争取调整用地指标,统筹推进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去年22个项目累计供地1984亩,今年规划实施重点项目26个,调整土地规划面积1061亩,全面保障项目用地,为农房改善打牢坚实基础。


做实为民之本,实现圆梦安居全面小康  
640.webp (8).jpg
640.webp (9).jpg
640.webp (10).jpg

坚持阳光操作,引导群众参与。“房子怎么建,群众说了算。”农房改善最根本的初衷是“以人为本”,东海县在项目规划时既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又综合考虑符合苏北农房特点,同时兼顾群众意愿。东海县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坚决不搞“一刀切”,项目选址、房屋设计等皆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同时制定进城入镇、搬迁新型农村社区、原地插排建等多种改善方式供群众自主选择。在实施过程中,双店镇代相新村、石梁河南辰新村等项目邀请群众代表参与新型社区选地址、定房型、定面积、管质量等工作,召开党群代表座谈并入户宣传政策同时,把意见带回来集中研判。发挥群众在建房中的主体作用,特别在乡村项目建设中,采取统规自建模式,解决了资金管理、质量监督等一系列问题,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群众自己的房子自己建,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建房热情。确保建成后的新房子,让老百姓看的顺心、住的舒心。

640.webp (11).jpg

注重保护提升,尊重留村意愿。东海县组织“县、乡、村”三级调研组,走访入户了解群众需求和意愿。最终,根据群众意愿,综合统筹各村地理位置、历史人文、基础设施等情况,完成了东海县2019年镇村布局规划修编工作,进一步优化调整“集聚提升类村庄”582个、“特色保护类村庄”59个、“城郊融合类村庄”16个、“搬迁撤并类村庄”85个、“其它一般村庄”216个。与此同时,在对老村保护提升方面,切实按照“尊重民意至上,群众关注优先”原则,由党员群众代表会议遵循“一委三会”要求,对房屋主体建设、外观形象、基础设施配套等讨论研究。通过保护提升确定并打造一批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实现全县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多头并进。

640.webp (12).jpg

坚持示范引领,打造人居样板。东海县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拆并的思路,实行“多规合一”、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位和实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科学确定优先改善范围,合理安排搬迁规模和建设时序,按规划、有计划组织实施,扎实推进。在实施中,坚持示范带动,打造特色亮点,把典型引路作为推动农民主动参与住房改善工作的重要抓手,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推动的原则,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示范点”。同时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严控工程造价,强化建筑原材料监管,在绿色建筑、节能抗震等方面加强管理,在园林绿化原则上,立足本地特色,融入乡土树种,确保新农房新气象。石梁河镇依托开发区北区建设南辰新村,已安置376户;双店镇在鲜切花基地规划建设百合家园新型社区等一批亮点工程;安峰镇依托镇区优势,集中打造安北新村,实现安置搬迁户381户;洪庄镇不断积累经验,完善幼儿园等配套,集中打造洪庄新村和车站新村,完成800户搬迁入住,年内还可改善198户;曲阳乡依托水晶产业开工建设的水晶社区,年内可搬迁入住300户;房山镇着眼“住有宜居”,坚持“标准更提高、特色更鲜明、配套更完善”,突出保留地域风貌、传承乡土文化,年内可改善264户。随着一个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建成,让农村人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在生活成为了现实,一幅幅多彩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640.webp (13).jpg
做全配套设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640.webp (14).jpg
640.webp (15).jpg
640.webp (16).jpg

严格标准配套。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之一,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保障。东海县明确了时间表、作战图和改造配套标准。在农房建设中,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需要,按照“五通八有”“十到位”标准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区域供水通村达户、标准电路进入农房、小区道路主次分明、电视网络方便快捷,完善绿化亮化、公厕建设、垃圾收运、污水处理、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640.webp (17).jpg

丰富文化生活。因地制宜、依托特色充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东海县基本建成的新型社区中,如石梁河南辰新型农村社区、安峰镇安北新村等项目配套老年活动室,还有电影院、移民博物馆、大型健身广场等等,社区文娱活动一条龙服务,并持续做好环境美化工作,让老百姓出门有景观有景看。洪庄镇洪庄村新型农村社区围绕建设环境美、功能全、智慧社区的标准,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医养综合体等服务设施,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640.webp (18).jpg

立足农村特色。在进行按标准配套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东海县充分考虑乡镇和农村实际,尊重民俗和百姓生活、生产需求,适当配套建设的农机停车棚和农家小菜园,既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又提升了农房改善整体效果,实现“不变的乡愁”与“美好的生活”的有机统一。

640.webp (19).jpg

做强特色产业,打造公共就业服务体
640.webp (20).jpg

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农房改善产业发展方案。东海县农业特色产业种类较多,各具特色,现有设施蔬菜、鲜切花、草莓、葡萄、食用菌、蓝莓等主导产业;东部乡镇主产优质稻米、小麦。全县各乡镇基本形成了“一镇一业”产业布局。在推进实施中,充分发挥镇村特色产业优势,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农民自主增收,就业创业。其中双店镇以发展花卉产业为重点做文章;平明镇、石梁河镇、黄川镇等农业特色乡镇立足产业发展,围绕“味稻小镇”、“葡萄文旅小镇”、草莓“三产融合示范区”做文章,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桃林镇依托汽车循环经济园、设施蔬菜种植,完善产业链条、做强产业融合做文章;青湖镇依托现有服装加工等工业区企业、蔬菜林果业做文章;安峰镇依托“硅产业加工”、“高效农业”做文章;温泉镇依托资源优势及蔬菜产业,打造宜居、宜游、宜工的“风情小镇”。开发区、高新区、牛山街道、石榴街道、石湖乡、驼峰乡依托工业园区及城郊优势,重点做好二三产业用工及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曲阳乡主要围绕水晶小镇建设,发展水晶产品加工、销售及电商产业。洪庄镇、房山镇依托镇区产业,通过发展工业集中区及规模养殖业等,带动农民就业。

640.webp (21).jpg

强化工作措施,产业与住房同步推进。加强工作督导,成立工作专班推动产业配套发展,结合乡镇实际,配套高效农业、乡村旅游、手工业、加工制造业等产业,并在规划设计上,向产业集中区靠拢,方便就业同时改善群众生活,实现搬得出、能致富。东海县农房办各个工作组分片区,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同步推进配套产业重点项目,持续性开展督导检查,确保配套产业序时推进。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园区建设资金、农业资源利用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动物疫情防控补助资金、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资金、农业公共服务专项资金等农业项目资金优先向集中居住项目区与周边倾斜。提供技术帮扶服务。围绕重点项目,探索适时建立指导员制度,每个项目区安排一名副高以上职称的农业技术专家,到户到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帮助解决相关技术难题、提供相关政策咨询、积极对接周边企业,推动农户就业,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自主创业。

640.webp (22).jpg

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农民致富本领。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利用农广校职业农民培训、各类项目培训资金,采取理论学习、生产实践相结合方式组织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集中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组织学员到有关产业基地、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观摩学习,及时为学员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加强就业技术培训。对有就业愿望的农民群众,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及企业用工需要,人社部门免费给予集中开展专业化、特色化就业技术培训。

640.webp (23).jpg
640.webp (24).jpg
做深社会治理,提升农民幸福感满意
640 (1).png

保留原有的管理层级,健全管理机制。为了有利于保障居民在原集体中的各项权利,东海县保持在新建的社区居民原来的隶属关系不变,即与原来各自所属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关系不应改变。同时采取“党建引领、多措并举、居民参与、共治共享”的模式,全面加强农房项目综合治理,着力提升农房改善群众满意度。对扩建和改造新型农村社区中,深入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健全镇村联动工作机制。安峰镇安北新村、代相新村等推行镇村网格化联动工作模式,加大技防设施建设力度,实现视频监控的全面联网应用。洪庄镇车站村抓好源头管控,充分发挥好人民调解和基层调解组织作用,深化“访调对接”,切实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同步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平安系列创建,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良性互动。

640.webp (25).jpg

创新举措,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在农民居住区交付使用后如何进行长效管理,东海县洪庄镇探索出成功经验。对于镇新型农村社区沿街门面房,采取只租不卖的形式,收取租金一部分用于增加村集体收入,另一部分用于社区管理经费,聘请专业物业公司对小区实行高标准服务,提升社区管理水平。政府前期积极参与,重抓社区环境整治和文明乡风养成,推动硬件环境与人文素质同步提升。帮助完善物业配套,建立保洁长效常态机制,全面加强社区管理,保证农民搬迁后乡村治理及时跟进,让老百姓改善的不只是住房条件,更多改变的是生活方式,留得住乡愁、跟得上时代,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640.webp (26).jpg

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村生活。在深入推进村庄环境长效治理的同时,大力推进村规民约、乡贤文化等具有农村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文明户、美丽庭院等评选,倡导农村文明生活。通过建设一批村史馆、民俗馆,让村庄文化底蕴和民俗特色得以传承和延续。依托建立的农村大舞台,成立广场舞、民俗表演等村文化演出队伍,建立定期活动、演出机制,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获得感和满意度。

640.webp (27).jpg

“幸福像花儿一样”“出家门即上班、出厂门则回家”。随着一座座新型农村社区的拔地而起,新社区的医疗、教育以及高效农业、乡村旅游等配套设施不断集聚完善,农民群众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转变,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农村“蓝图”变成了现实画面。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免费找工作,招工人,就上东海生活网招聘!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