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现在的父母已充 分意识到了这点,便开始提前强调孩子的应战能力,补课、补品……使孩子应接不暇, 可对于一个孩子来讲,到底什么是最有竞争性的呢?心理学专家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答 案:自信、独立与合作性—— 自信的人是充满勇气与力量的,面对困难,能够积极地去想办法克服,因为相信自己“行”。 自信不仅是个人的一种状态,更是外在的生活、行动方式。因为自信,所以对自己是“爱、 尊重、接纳的”,对他人也是“开放、包容的”; 自信的人敢于直言,敢于展示自己,心境平和、愉快、行动坚定而有方向感。 要想使孩子自信,就不能让“自卑”伤了孩子的心。一个自卑的孩子常常说,“我不行”、“不 可能”、“我不敢、他说话结结巴巴、声音小得像蚊子; 他会尽量躲开有难度的任务,免得做不好被人笑话;他总喜欢低着头,不敢看别的人眼 睛。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在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居于被照顾和 依赖的心态,因而体验到渺小感和无助感。这种体验很容易导致“自卑情结”的形成,并 且延续下来。因此,“克服自卑,发展自信”,是每个孩子的成长任务。作为父母,应该 做点什么呢? 一、自制“家庭奖状” 这不仅可以改变孩子对自我形象的认识,也能使父母找回“育儿”的 信心。所谓“奖状”,重在给孩子以积极的感受。当孩子拿到奖状时会开心、激动,因为 能得到奖状的人毕竟有限。如果在集体中总是处于“下风”,缺乏表扬和肯定,总是听到 这样的消极评价:你太不听话了!老师不喜欢你!你不会得到小红花的!爸爸妈妈很难 对你满意!……那么,孩子的自信还会有多少呢?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看中外在的评价, 因为他还没有自己内在的评价标准。因此,父母应该尝试将孩子点点滴滴的好,不遗余 力地记在“奖状”上,应该每天清晨鼓励孩子去做一点好的尝试,然后努力找到一天的进 步!“家庭奖状”可以帮助孩子渐渐赢得学校的、社会的“奖状”。 二、维护孩子的“社会形象” 这能防止孩子“破罐破摔”,并为和谐的亲子关系奠定基础。 俗话说,“树要皮,人要脸”,这对于孩子同样适用。如果你当着别的小朋友的面说:“看 人家多自觉,你能不能长进点?”你会发现,孩子以后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不 听话。其实这都是父母逼的,因为你不给孩子留面子。如果你当着老师的面、亲戚的面 数落孩子,那情况就更糟,孩子要么变成可怜的懦夫,要么成为拼命三郎。因此,父母 切记: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太多坏话。否则,你的“抱怨”会毁了孩子的社会形象,也毁了 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三、允许孩子慢一点 有太多的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长得慢:行为幼稚,思维 不够敏捷,口齿不够伶俐……总之,看着孩子就着急!于是便使劲催孩子“快点,快点”, 要么干脆用自己的成熟代替孩子的成长:算了,还是我来吧!结果孩子永远也快不起来。 其实,从无到有本是个质变的奇迹,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个新的概念都是非常新异的, 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可以灵活运用。与其他孩子比较本无可厚非,可千万不要忘记 对自己孩子的前后比较,更不要从你的视角来设想孩子的所见所闻,因为“你如果不蹲下 来和孩子一样高,又怎么知道孩子看到的仅是成人的大腿呢”?要用成长的事实来鼓励孩 子成长,慢一点不要紧,关键是每一步都要有孩子自己的汗水和思考。 四、帮助孩子学会勇敢行事 自信绝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表现。自信的过程必然要经历很多磨练。 孩子在面对各种各样事件时,不断地会遭遇“不行”,这时,父母该做些什么呢? 1.列出孩子的“行”与“不行”,尽量在“不行”中发现“行” 最怕
孩子因一点“不行”而认为自己就是不行,进而产生很深的“自卑”。这会使孩子看不到真 正的自己,看不到确切的“差”与存在的“好”。做父母的,有必要帮助孩子拨开迷雾,仔 细看看自己: a.找出所有的“行”,让孩子尽可能说出自己的“行”,就是夸夸自己。如果他无法说出或 说得很少,那么爸爸妈妈就和他一起来想,越充分越全面越好。 b.找出所有的“不行”,让孩子说出所有的“不行”,其他人可以补充。 c.比较“行”与“不行”,看看孩子的“不行”的主要来源是什么,“行”是不是还可以帮助孩 子改善。 接下来与孩子一起认真找出每一条“差”的直接影响面,让孩子意识到这些“差”的直接影 响面,让孩子意识到这些“差”只能影响局部,而并不代表他的整体,并且让孩子学会为“不 行”找出“理由”:如虽然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但我也没有总受批评;虽然爸爸妈妈常说我, 但他们更多的是在帮我…… 2、鼓励孩子积极地行动起来 调整了“不行”的心态后,不妨让孩子这样做: a.学会用“如果”对自己提些小要求:如果我能够早点吃完午饭,那可太棒了!如果今天 我能够提前 10 分钟起床,那就太好了!如果今天能主动帮妈妈去买东西,妈妈一定会夸 我乖的。 b.记录自己的行动:如每天吃饭用的时间、睡觉的时间;制定一份“行为自我监督表”。 c.必要的反馈与奖励:如果孩子已经努力地“跳”了,你就要保证他能吃到第一颗葡萄, 否则他会因难度过大而放弃。 最好的奖励是恰到好处,对刚刚开始行动的孩子,只要看到他的一点点进步,就不要忘 记说些“甜言蜜语”,而且这种时候千万不能用“但是”。 最后要告诉父母的一点是:只有父母的信任才可能换来孩子的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