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孩子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老师家长的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不够的。孩子的兴趣已否,决定了孩子学习的积极精神。兴趣是孩子 们不断探究他们所生存的这个“未知”世界的动力源泉,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兴 趣可分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在实际活动当中,幼儿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可相互转换 的,有时甚至是互为一体的。因此,不管是为发现和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生成”的活动, 还是培养激发幼儿间接兴趣“预设”的活动,都是受幼儿欢迎的,是幼儿当前需要的,有益 于幼儿积累经验。能适应于幼儿发展的活动。如何发现与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和激发幼儿的 间接兴趣,就此我结合工作谈谈几点。 一、参与幼儿活动发现和满足幼儿直接兴趣 1、做孩子的伙伴,倾听孩子的看法。 在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倾听孩子们对某事的不同看法。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同 时应随着孩子的这一兴趣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索。有一次,过端午节,有一个孩子带了一个 彩色的网兜,里面装着红蛋,于是几个孩子都围上去,讨论着“这网兜里的蛋是生的,还是 熟的?为什么要吃红蛋呢?我妈妈都没有给我煮红蛋,我家的蛋不是红色的?”孩子们讨论 着,此时教师正忙着组织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分区活动,结果大部分孩子被彩蛋迷住了,哪 有什么兴趣去分区活动中玩。这时教师十分着急,就嚷嚷着说:“快点到别处去玩,别挤在 一块了。”可没有几个孩子听见老师说的。如果这时能够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倾听孩子们 的谈话,很快会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从中引导许多有意义的探究课题。当孩子讨论蛋是生 的还是熟的时,教师可用简单的小实验如旋转红蛋,看鸡蛋的转速与生蛋的转速有什么不同? 教孩子比较鉴别,并启发孩子们说一说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蛋的生熟呢?这样既有利于调 动幼儿的原有经验,集中幼儿注意力,还可以生成新的教学主题。如“蛋是从哪来的?蛋有 什么作用?鸡妈妈怎样孵出小鸡?”等教育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会表现出异常激动和专注的神色,而对自己不 喜欢的活动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关注孩子们的表情,洞察孩子的 心思和动机,引领他们去寻找活动的兴趣。如开展体育活动时,老师发现孩子们对玩纸飞机 没有刚开始时那么兴趣,有的还把这些撕了扔了,缺少点什么呢?这时教师结合飞机特技表 第 1 页
演设置穿越障碍,提出飞机着落的远近距离为胜负时,并给予奖励,那一定能引起幼儿的兴 趣。 2、跟踪孩子的行为,捕捉“生成”教育的契机,拓展孩子的知识。 在活动中,教师可采用延伸幼儿兴趣而生成教育,在追踪幼儿行为时,教师对幼儿的一 些不易理解的行为保持审慎的态度,注意对其先和后的行为进行追踪,在这个过程中,有时 会意想不到把捕捉“生成”教育的契机。如课间活动时,老师发现有位孩子手里捧着“可恶 的小虫子”回到活动室,正想批评之际,忽然发现许多孩子渴求的眼神,老师便问:“这些 ‘东西’是哪里来的?”孩子们说,“在草地里捉到的。”这时老师才明白在自由活动时, 许多孩子跑到草地角落忙着研究的是小虫子,于是老师引导幼儿把有关的活动继续深入地开 展下去,生成昆虫的种类名称、生活习性、收集昆虫标本、昆虫图片资料等等活动。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拓展孩子的兴趣为了培养幼儿思维流畅性,引导幼儿兴趣的拓展 并使他们能够从中获益而应采用适当的生成策略。《如大班活动“认认电”》,教师设计了 首先让幼儿操作电动玩具,并修理坏的电动玩具。启发幼儿懂得电池有电,电流有方向性的 道理。然后让幼儿展开想象:“我发明的电器是什么样的。”然而有一位幼儿问是不是只要 装对了电池就能动起来,老师机灵地拿来导线、电珠、电池,引导幼儿讨论“究竟是不是装 对了电池,玩具就能动起来呢?”小朋友用老师的小实验材料动手实验起来,在这个活动中 教师灵活地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反问、动手实验的方法让孩子们找到了答案。把 小小的“焦点”拓展成为一个引导幼儿探索的主题。 二、注重培养和激发幼儿的间接兴趣 1、在教育活动中应注重趣味性、真实性与挑战性相结合。 教师在为幼儿创设趣味的活动情境时,使他们“身临其境”,在活动气氛中产生兴趣。 因为在活动中大量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可感触,富于变化的情境理更易吸引幼儿的注意, 例如如何开展“寻宝”探险活动,让幼儿像一位探险家那样,爬过“山地”,越过“小河”, 走过“森林”,克服重重困难,一步一步解开图中之迷,最后寻得“宝贝”,这比一般的看 图讲解要好多了。 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不断地发展,当代幼儿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他们不再满 足于做假戏,他们更喜欢体验“假戏真做”的真实效果,如自制水果酱、自制豆浆等真实的 实践活动。又如与部队解放军联欢,带他们去体验军营生活。在设计活动,教师一定要注重 材料的真实性,体验真实的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在开展体育游戏时,孩子们都喜欢表现自己。我认为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选择富有挑战 性的游戏。活动难度与幼儿能力之间是否恰当,才能取得成功的挑战喜悦。教师在活动设计 中应注重各年龄段的特点,挑战难度要有层层递进性。一旦幼儿失败次数多了,他们就失去 信心。当幼儿完成任务时,可根据情况适当地提高难度。使幼儿能够有机会迎接新的挑战。 这样孩子们不仅会对活动产生新的激情,使得活动能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孩子在活动中为 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 2、设置悬念是探究活动的催化剂。 如果一项活动能让幼儿探究各种问题和现象,让幼儿有机会解除一个又一个悬念,那么 幼儿便会觉得此项活动“其乐无穷”。例如①在提问中产生悬念。故事《乌鸦和狐狸》中, 教师提问狐狸为什么要说谎话?乌鸦听了狐狸的话会上当吗?如果你是一只狐狸应该怎么吃 到乌鸦嘴里的肉?②在实验或操作中产生悬念。请幼儿表演角色尝试一下上当受骗的心情, 明白乌鸦的自大,爱听信别人的吹捧最终失败和狐狸的精明狡猾是二种不同的角色。③创设 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幼儿的好奇、疑问产生的前提。 3、设计的活动应注意具有选择性。 幼儿对自己能够选择的活动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学习风格、特点、 爱好等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难度、不同性质的活动供幼儿选择。我认为教师在提供可选择活 动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准备:①活动材料的可选择。教师围绕活动设置的材料应是丰富多样 的,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成品的、半成品的材料或自然物进行活动。②活动内容 的可选择。幼儿在选好材料后,同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活动。③活动难度的可选 择。幼儿可根据自己活动能力选择难度不同的活动。④活动方式的可选择。实践中,大部分 6-7 岁的男孩爱好拆卸、拼装的操作活动或建构法;而同年龄的女孩则喜欢角色模仿或艺术 表演活动。因此,即使在同一活动中,教师也需考虑幼儿的性别差异等等为其提供多样化的 操作形式。 总之,教师应注重孩子兴趣培养,用孩子好奇、积极探究的精神去打开智慧之厅的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