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课题价值随着形势的发展,“挖掘儿童潜能始于零岁”的理念已逐渐成为一种实践活动,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早教机构。但是,以幼儿园为依托开办早教机构或亲子园,尝试进行0-6岁亲子教育的公办园并不多。随着《纲要》的颁布及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在未来的几年中,幼儿园尝试亲子教育将会是一种趋势。这是因为,幼儿教师已具备了3-6岁幼儿教育的知识、能力与经验,经过专业的培训,相比一些社会早教机构中的育婴教师来说,更具有专业性与亲和力;其次,以幼儿园为依托尝试亲子教育,将会使亲子教育更加规范,更具有实际操作性,并使0-3岁早教课程与3-6岁幼儿教育课程相衔接,使得婴幼儿教育更加系统全面。这种尝试将对幼儿园教师、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管理注入全新的理念,对于幼儿园未来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题主要有以下的研究价值:
1。丰富早教课程,形成适合当前国情的富有一定特色的0-6岁早教课程。
2。构建家庭、幼儿园、社区三位一体的早教网络,全面推广普及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与服务。
3。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水平,使教师具有教养0-3岁婴幼儿的专业育婴知识与能力。
4。有助于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水平,科学地为家庭提供服务与帮助,为社区服务注入新的活力与理念。
5。有助于家庭和社会形成婴幼儿整体发展的新观念,积极参与亲子教育。
6。尝试实现幼儿教育从零岁开始,真正做到幼儿教育的系统、全面与科学,为其它幼儿园尝试亲子教育提供理论与借鉴作用。
五、 理论依据本课题以0-6岁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皮亚杰的建构论为理论基础,结合陈鹤琴教育思想与理论(家庭教育理论为主)、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等,探索亲子园的构建与发展、形成适宜的亲子教育活动内容与方式,树立家长正确的教养观,帮助家长掌握一定的教养方法,让家长成为孩子的伙伴。
六、 研究目标根据课题的内涵,我们确定了具体的研究目标为:
1。结合当前的社会需求与现状,探索0-6岁婴幼儿一体化亲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研究针对不同层次家长的不同需要开展亲子教育的策略与方法,以及亲子教育对家庭教育观的影响。
3。探寻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幼儿园(亲子园)、家庭、社会亲子教育一体化。
4。探索以幼儿园为依托的亲子园的发展方向与经营策略。
七、研究内容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我们拟定了一些研究内容,主要有:
1。0—6岁婴幼儿亲子教育课程的开发:根据已有的园本课程,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如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思想、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念、蒙特梭利早教理念、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等,经过不断的实践,开发富有特色的、适合当前国情的亲子教育课程。
2。0—6岁婴幼儿亲子教育模式的建构:通过实践,结合亲子课程的开发,形成具有一定特点的亲子教育模式。
3。0-6岁婴幼儿亲子教育的实施:通过调查,了解不同层次家长的不同需求,开设富有特色的亲子班,探索采取不同的方式、利用多种途径实施亲子教育,引导家长参与亲子教育。
4。亲子教育对家庭教育观的影响:通过观察与调查,了解亲子教育所产生的作用,对家庭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如家长教育观念的形成或改变等。
5。社区早教指导中心的作用以及服务内容:通过成立社区早教指导中心,不断挖掘社区的潜力,发展多项为0-6岁婴幼儿家庭服务的内容,使教育形成合力。
6。亲子教育的评价指标:结合幼儿园园本亲子教育课程的开发,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尝试制定出较为科学系统的0-6岁婴幼儿亲子教育的评价体系。
7。亲子园的构建、管理与经营策略:通过实际操作,对以幼儿园为依托开办的亲子园,在构建、管理与经营所需条件、环境、市场机制等方面作出客观分析,初步形成一定的策略。
八、研究重点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发富有特色的0-6岁婴幼儿亲子教育课程,尝试开设不同年龄段、多种类型的亲子班,对0-6岁婴幼儿一体化亲子教育进行不断实践,通过成立社区早教指导中心,不断增加对社区0-3岁婴幼儿家庭的早教指导与服务,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的一体化早教网络,全面推广普及亲子教育。
九、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①亲子教育是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它离不开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体现。应逐步实现一体化的亲子教育,采取多种方式让社会了解婴幼儿早期开发的重要性,鼓励家庭和社区参与到亲子教育中。
②亲子教育课程应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寓教于乐,让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游戏中有所获得。同时应结合园本课程,开发出富有特色的亲子教育课程。
③幼儿园中应有早教课程开发研究小组,不断了解学习吸收国际最前沿的早教理论,定期观察亲子教育活动中婴幼儿的反应与表现,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性的亲子课程作准备。
④亲子教育的内容与项目应不断拓展,满足不同家长与市场的需求,如婴幼儿心理咨询与矫正、婴幼儿游泳、婴幼儿抚触、准妈妈课程等等。
⑤亲子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密切相关的,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为亲子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亲子教育又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与保障。
⑥亲子教育应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子教育的方法与技能应成为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之一。
1。 创新之处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开始了有关亲子教育方面的研究,但是,大多数都是以在园内开设一到两个亲子班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以幼儿园为依托,投入资金开办亲子园,全方位的对亲子教育进行研究的,目前并不多。我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园,也是幼教行业的领头羊,为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大胆投入资金开办亲子园,配备优秀教师全面开展相关亲子教育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一个创新之举。这将可能改变多年来学前教育的对象——“3-6岁幼儿”为“0-6岁婴幼儿”,率先实现《纲要》的精神,为其它幼儿园今后实施亲子教育提供经验和借鉴作用。同时,与社区合作成立社区早教指导中心,进行0-3岁家庭的早教培训,这两项举措在我市来说都是创新之举,已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十、研究对象传统的幼儿教育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0-3岁婴幼儿教育对幼儿园来说还是一块空白。目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 0-6 岁婴幼儿的CTP教育内容纳入五个领域,这不仅意味着学前教育机构将按照《纲要》要求,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而且也意味着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宏观层面上发生着质的变化,体现了学前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思想,0-3岁婴幼儿的教育也将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的研究对象扩展为0-6岁的婴幼儿,使研究的对象与内容更系统全面。
十一、研究方法与原则我们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调查法:主要是了解南京地区及我区的早教现状,以及0-6岁婴幼儿家庭教养观念等。
观察法:主要是用于观察亲子课程中婴幼儿的行为发展与表现。
实验法:开展以幼儿园、家庭、社区构建早教网络的实验,对社区0-3岁婴幼儿家庭实施早教培训、亲子课程;尝试开展不同类型的亲子课程,满足不同家长的需要。
行动研究法:针对社区早教中心的工作以及亲子课程的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课题组研究人员不断改进方案与计划,同时又依据教改研究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充实、修正、完善计划与方案,不断提出新的目标,使课题不断充实完善。
本课题研究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十二、研究步骤与思路第一阶段:筹备阶段(2005年3月——2005年12月)亲子园的构建、师资培训、前期调研、课程开发、材料准备等。
①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了解南京地区亲子教育的现状,学习陈鹤琴、加德纳、蒙特梭利、奥尔夫等人的先进教育理念与理论,组织相关教师外出培训,为亲子园的开办作准备。
②成立亲子教育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组员的分工。
③设计相关亲子课程,购买相应的玩教具。
④开办音乐、综合、美工等亲子班。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6年1月——2008年1月)社区早教指导中心的成立、社区0-3岁婴幼儿家庭早教培训的开展、亲子园的经营策略与方式、亲子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拓展、亲子教育模式的建构、专业师资培训机构的组建、亲子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婴幼儿保健等方面的研究。
①成立社区早教指导中心,尝试社区早教培训。
②运用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等,尝试各种少儿英语教育类型的亲子班,进行亲子教育方面的实践研究。
③尝试合作、加盟的形式开展相关育婴师资的培训,拓展市场。
④运用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等方法,了解社区现状与需求,尝试与社区合作开展针对0-3岁婴幼儿家庭的服务,如婴幼儿保健、喂养、早期开发的指导,婴幼儿心理咨询等。
⑤运用观察法、跟踪调查法及对比法,了解亲子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关性。
⑥运用调查法了解市场需求,不断拓展亲子园的经营项目。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08年2月——2008年6月)形成各类成果,进行推广。
①收集整理日常的研究资料,分类汇编。
②将亲子课程按类、按年龄段汇编成系列亲子课程用书。
③收集组员在研究中撰写的论文,汇编成集。
④向全区展示2-3个优秀亲子教学活动,推广成果。
⑤汇编亲子游戏集。
⑥开展成果鉴定,争取参与成果评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