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生活网

热图推荐

[东海城事] 房山一230多年木匾现世!还是清朝知州送的!

2016-7-15 16:58:31 5826 0

[复制链接]
chenying123 发表于 2016-7-15 16:58:31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连云港

chenying123 本帖作者

2016-7-15 16:58:31

一块有230多年的祝寿木匾,近日在东海县房山镇重见天日。
1468549769552.jpg
        此木匾是清乾隆时期,海州知州送给海州城内一位年近九十岁戚姓老者的贺礼。戚家后人表示,将把此匾赠送给当地的民俗馆收藏
        今年64岁的戚浩生,家在东海县房山镇。据戚氏宗谱记载,戚氏始于东周时期,以地名为姓,发源于河南省濮阳县东北采邑城,当时称东海郡望族。他家这支戚氏分支从明末起,世居海州城隍庙南,堂号叫“三礼堂”。在当时的海州地区所有24家戚氏中,他家数一数二,州西有家业无数。清初时迁至东海房山地区,世代以耕读传家。
        家谱中的四世祖戚筠,字子坚,生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监生、国学生,一生秉性耿直,做善事无数,在海州城德高望重。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戚筠年近九旬。当时的海州知州林光照,福建霞浦人,乾隆辛巳进士,乾隆四十三年任海州知州,据地方文献记载,他为民做好事无数。林文照听说戚筠快到90岁了,便考虑如何为这位老人祝寿。
        “据地方文献记载,林文照觉得送金银财宝不合适,何况,他也没有这些东西。酝酿好久,他决定请人订制一块木匾,上刻‘斗南耆隐’四个大字,亲自题字,请良师精雕细琢,做好后,亲自送上门。戚筠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对这位林知州赞不绝口。此后戚筠便将此匾在高堂悬挂。”戚浩生介绍说。
        戚筠去世后,他的次子戚怡雯先是迁居海州城西贺郎庄(今东海石湖乡贺庄村),后又迁至房山(今东海房山镇)定居,这块寿匾也被带了过去。此匾传到家谱中的九世祖戚承祚手中后,也曾被悬挂在堂屋。
        戚文浩在家谱中的辈分排在第十一代,戚承祚比他长两辈,和他的祖父是堂兄弟。“小时候,我就听说过这块匾的故事,但从未见过。”
        戚浩生说,“文革”时,有人好几次要把它作为“四旧”砸掉,戚承祚的家人以死相护,免于一难,后藏在草堆下,保存下来,这块匾后来被戚承祚转藏在自己的岳父家。而当时戚家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未能幸存,在“破旧立新”时被强行拆除。
        近日,东海房山戚家第十代人戚汝凡去世,后人将木匾翻找了出来,搭成一块台板用于“破孝”(裁剪孝布),被爱好家乡历史文化的戚浩生发现。
        “当时我看到它的背面有四个模模糊糊的大字和不少小字,就拍下照片。我根据照片判断,可能是一块寿匾。并把照片发给了市区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板浦高级中学退休老师封其灿,请他来帮助确认一下。”
        几天前,封其灿和市民俗馆馆长张大强等人一同去东海房山。据现场考察,这块匾宽220厘米、高83厘米、厚3厘米,横刻“斗南耆隐”四个大字,楷书,字径41厘米。上款刻“赐进士特授奉直大夫知江南直隶海州事加七级又加四级纪录五次 林光照 为”,下款刻“九十大寿 戚筠 立”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岁次壬寅仲春月吉旦”,字径6厘米。
        “确实是块祝寿匾。”张大强说,通过这次考察,对于研究房山地区的人口迁移、民俗民风等都有一定的帮助。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免费找工作,招工人,就上东海生活网招聘!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