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常常用“点头”、“摇头”,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游戏中自己有不同想法时,也不愿主动提出。尤其在大庭广众之下更是羞于开口。 孩子不肯大胆说话常有如下原因: 一、语音问题孩子语音不准、口齿不清。如把“树”发成“户”,把“老师”说成“老西”。孩子开口说话常常引起其它人的哄笑,以至造成孩子羞于开口、怕出丑的心理。 二、表达问题有的孩子表达能力差些,表达中常有词不达意、重复、停顿等现象,不能完整、准确而迅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个性原因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文静,往往不爱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四、教育问题 1、包办代替。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了——孩子想到的事、甚至没想的事。使得孩子缺乏主动性,养成凡事由父母开口代劳的习惯。如有的问:“××!你几岁了?”孩子习惯地朝妈妈看看,往往妈妈毫不犹豫地代替孩子回答:“他6岁了......”。 2、要求过严。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严,限制过多,不顾孩子年龄特点,不准做这,不准做那,到人家做客不准随便说话......造成孩子无所适从,遇事说话要看父母脸色 · 3、急于求成。当孩子胆小不愿说话喊人时,父母急于改变这种现象,以打骂、恐吓等高压手段强迫孩子开口。孩子心理紧张,说话时张口结舌、词不达意,以至恶性循环,更怕开口。 针对以上原因,家长怎么办呢? 一、针对发音问题,各种情况应区别对待。发音器官有问题的应及时矫治。此外,应给孩子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父母尽量讲普通话,少讲典型的方言土语,多给孩子听录音故事、儿歌,可让孩子多练习绕口令,有目的地纠正易发错、易混淆的音。孩子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就解除了孩子说话的后顾之忧。 二、针对性格问题建议家长要顺其自然,不要把“话少”强调成问题,否则会使孩子的话越来越少。 三、针对表达问题对表达能力差的孩子,家长应注意从小事抓起,由简单到复杂创造机会让孩子多表达,并不断使孩子体验到成功、进步,增强表达的自信心。如:让孩子传话给别人;边讲故事边提问,或讲完故事让孩子说出主要情节;多让孩子与同伴交往,在简单的游戏中让孩子当头儿;让孩子主持自己的生日活动、接待小客人...... 四、针对教育问题父母应正确地认识孩子,不可低估计孩子的能力,也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对待孩子,要正视孩子的个性,承认孩子间的差距,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 1、放开手脚,不要过多限制孩子的自由。鼓励孩子多想多说,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 2、淡化问题正面引导。当孩子在陌生环境,人多场合不敢开口时,不要强求其开口,尤其不要强调:“你怎么不说话?去和别的小朋友玩吧,去吧!怎么不去?......”等。否则会强化孩子“我说话不行......”的意识。因此,发现孩子不愿讲话时,应淡化孩子的问题意识,可带孩子一起玩,或和别人谈心时,适时地把谈话内容引到孩子身上,让他自然开口。当孩子有进步时,应注意巧妙地加以肯定、表扬、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