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生活网

热图推荐

幼儿期孩子告状行为的产生及措施

2015-6-30 10:08:18 954 0

[复制链接]
东海杰泰 发表于 2015-6-30 10:08:18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苏州

东海杰泰 本帖作者

2015-6-30 10:08:18

幼儿期的孩子变得爱告状,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幼儿期的孩
子在思想认识方面对大人还很有依赖性,特别是孩子上了幼儿园,对教师非常崇
拜,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老师赞许的就是好,教师指责的就是坏。。。所以,孩
子们很在意父母、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态度,不管是赞许还是谴责,肯定还是否定,
都成了孩子们判断是非曲直、善恶好坏的最高标准。
    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
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
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
    孩子告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幼儿对周围人事物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的态度
    在幼儿园,幼儿以教师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评价,因此会出现
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
向老师告状。如,有的幼儿看到有幼儿欺负别人时,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
会批评、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向老师检举:“老师,某某打人了。”
    第二、幼儿为了受到别人的关注而产生告状行为。
    有些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经常会说:“老师,某某把玩具扔到地上
了,我不有扔。”“老师,某某饭没吃完,我吃完了。”这些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
自己,“我”没扔玩具,“我”吃得好,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也有的孩子出于嫉
妒,而向成人告发,但这种带有告发性质的告状是少数的,小伙伴之间的矛盾、
嫉妒都只是暂时现象。
    第三、幼儿爱告状有的源于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摆正。
    现在的家长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相互友
爱等品德的培养。由于幼儿是家中的“小太阳”,养成了部分幼儿依赖性强、以
自我为中心、任性等不良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
能力差,这就导致了幼儿园中幼儿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老师,某某又抢玩具
了。”
    第四、一些客观或人为因素增加了幼儿间的磨擦,引起幼儿告状。
    由于幼儿园的场地不够宽敞,玩具少,孩子又多,发生矛盾的次数就多,也
就增加了告状的次数。另外,幼儿好模仿动画片中打斗的场面,如《奥特曼》等,
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加,或模仿影视剧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告状。


   其实,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也是积极的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
认识、掌握和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
又慎对待告状行为。老师敷衍甚至不管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
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
“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总是的能力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
的性格形成。
    那么如何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教师与家长的观念态度都要:看起来在意,事实上忽略。
    不管孩子告状的原因是什么,此时你在孩子心目中就是至高威望的大法官,
任何简单敷衍的态度对孩子都是不礼貌、不尊重的。
    你要表现出仔细倾听的态度,但其实最好“忽略”孩子告状的内容。除了可
以进一步明确是非对错之外,任何教育都和平时一致,不因孩子告状而发生改变。
1、    宽容的态度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从生活中让孩子体会到宽容的乐趣。要关于发现别人
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不是处处处心积虑的别人的茬。
2、    自信而不自我。
    太喜欢告状,一方面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太过于自我
的表现。父母要在平时生活中就让孩子处理好自信和自我的关系。
    一个从小就具有领袖气质、充满自信的孩子肯定不会有事没事地把“老师,
某某又怎么啦”挂在嘴边。同时,父母也要教会孩子不能太自我。否则,凡事以
自我为中心,只要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就是坏的,就值得告状。幼儿期的孩子爱告
状的的确不少。但他们的告状没有什么恶意,目的只是想看看大人对那些不守规
则的人事如何处理。大人最好不要随便表态,  要搞清楚孩子告状的目的原因,
区别对待。
    其次,教师应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
1、  教师在处理幼儿因纠纷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必须先了解纠纷的原因,
经过调解加以解决,而对那些持强凌弱的幼儿加以批评,对被欺负者给以安慰和
保护。
2、  求助类的告状。如“某某抢我的玩具了”,“某某不和我玩了”。对于这
类问题大人不要插手,可启发孩子自己去和小朋友协商,想办法解决问题。


3、  “检举揭发”类告状。如“某某又在打人了”。这种行为不宜鼓励,更
不能当着“告状”孩子的面批评另一个孩子。可以这样对告状的孩子讲:你知道
他打人不对,这很好,那么你看有什么办法帮助他呢?
4、    为自己辩解的告状。如“黑板上的字是某某叫我擦的”,“是某某叫我
在书上画的”,这时老师就要分清责任,该惩罚的绝不姑息。同时要让本以为告
了别人的状自己就没事没的孩子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
5、    挑剔性的告状。如“妈妈你不让我看电视看得太晚,可爸爸昨晚看球
赛你怎么不管啊?”这时候大众不要马上去责罚“被告”,哪怕对方的确不对,
要让孩子知道:责罚别人与他无关,让他学会专注自己的事,而不去挑剔别人的
错。
    最后,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
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1、    可组织幼儿观察影视动画、听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
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
的不良行为。
2、    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
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
减少幼儿告状行为。同时还要交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如学会
使用礼貌用语,学会谦让,共同协商等。
    总之,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其实跟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作为幼儿启
蒙者的我们,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事实上,只要我们教育
引导得当,它还能帮助我们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
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成效
显著。相信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的努力,孩子会得到改变的。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免费找工作,招工人,就上东海生活网招聘!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