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生活网

热图推荐

在游戏中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

2015-6-6 09:44:43 1126 0

[复制链接]
东海杰泰 发表于 2015-6-6 09:44:43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连云港

东海杰泰 本帖作者

2015-6-6 09:44:43

在一次家园联系反馈单上,有位家长记录了关于他儿子的这样一件事:“平时在电话
里半天说不了三个字的乐乐,今天为了能叫舅舅来和他一起做‘放鞭炮’的游戏,一口气说
了一大段话,而且非常连贯!”最后给出了这样一个建议——在游戏中多挖掘孩子的兴趣,
为学习寻找有力的动机!这,不正是当今幼教界所大力宣扬的“发挥幼儿主体性”的最基本
的东西吗?连家长都已经意识到了,甚至还给我们指出了一条甚为有效可行的挖掘途径——
游戏,我们做老师的,就更应该在这上面好好下功夫了!实践并反思我们的日常游戏,确实
在这方面有许多值得深入推敲的东西。
丰富的材料和宽松的环境是激发幼儿游戏可能的两大重要因素。
孩子本身的年龄特点和家庭差异决定了他兴趣的广泛性、随意性与差异性,尤其随着信
息时代的到来,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成为主流,每个孩子接触的人、事、物都发生着不断的新
鲜怪异变化,经常会听到有家长气乎乎地冲着自己的孩子说:“我真不知道你这孩子究竟想
干什么?”对他们的兴趣显得如此难以琢磨与控制。谁都不能肯定“××游戏是××孩子最
喜欢玩的”,必须加一个大前提“在老师所提供的这些游戏中”。就像《谁动了我的奶酪》一
书中所倡导的中心一样,谁都不能肯定目前的工作是最适合自己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
才能离正确答案越来越近。作为老师,如果想了解那个真实答案的话,自然少不了在这个大
前提里下功夫。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认知发展的。没有积木,就无所谓
结构游戏。老师在为幼儿创设了精美而又实用的各种区域之后,建议再创设一个类似于“废
物加工场”一样的角落,就其功能相当于“瑞吉欧”幼儿园的材料房。大家将平时收集起来
的废旧物品都归放到这里,以供幼儿随时享用。不要因为老师的主观判断来决定某件物品的
去存,而是要让幼儿、让时间来决定。往往在老师看来毫无用处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却变成
了宝贝。比如一块小小的碎泡沫,有一个孩子无意间拿它来擦玻璃,发现发出了吱吱的怪响
声,他们说玻璃会唱歌,于是开始了让玻璃唱歌的游戏。“什么能让玻璃唱歌?”“怎么可以
唱出不同的歌?”等问题马上在幼儿的游戏中获得解答。试想如果没有这块不起眼的碎泡沫,
“唱歌”游戏又从何而来?老师又如何发现得了孩子们对摩擦发出响声感兴趣。因此,丰富
的材料是激发幼儿游戏的重要因素之一。
宽松的心理环境更是激发幼儿游戏的重要因素。因为人只有在宽松的、没有压力的心理


状态下,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达到巅峰,主观能力尤其是潜能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有在
这样的状态下,孩子才会把他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尤其是针对那些胆小、封闭、寡
言少语的孩子,如果老师想看到他真实的兴趣所在,更应如此。
这就牵扯到老师的观察是否隐蔽,在他没有发出指导或分享需求信号时,老师要留给孩
子足够的游戏私密空间,让孩子充分地去想他自己想想的事情,大胆地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
情。当然,如果有危险存在就另当别论了。同样是刚才的例子,如果在这个孩子拿着碎泡沫
走来走去并把碎末撒在地上时,或是擦得玻璃发出怪声时,如果有老师出面干预,那么后来
的游戏就无从谈起了。教师的干预尽可能是隐性的,教师可委派其他幼儿前往参与,委派对
象可以是其好朋友,可以是也对该问题发生浓厚兴趣的孩子等,可以委派一名,也可根据实
际需要委派多名,以帮助巩固与拓展游戏内容,使游戏能不断深入,使兴趣得以延续。
为幼儿提供了游戏的可能,并发现幼儿已经开始游戏之后,考验教师观察能力的时候就
到了。老师要敏锐地捕捉到孩子们在游戏中情绪的兴奋点、认知的需求点和情感的分享点,
因为这三点能够激发幼儿百分百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把自己的潜能调动出来。平时说不出来
的,这时候他会说出来;平时没勇气做的,这时候他会冲锋陷阵到第一个。同时,这三个点
的核心所在就是幼儿在兴趣所在,就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所在,教师发现后,要及时将它自然
地转化为孩子们学习的主题,拓展为孩子们探索活动的具体内容。还是这个例子,当老师发
现孩子们抢着找碎泡沫擦玻璃,马上确立学习的新主题“咦,真奇怪,摩擦会发出响声!”
同时拓展出来的“什么能让玻璃唱歌?”“怎么可以唱出不同的歌?”等就是孩子们探索活
动的具体内容。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这句话更不如说是为孩子们度身定做的,作为
他们的老师,您发现每个孩子的支点并把支点给他们了吗?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免费找工作,招工人,就上东海生活网招聘!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