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话”,为人父母可能自觉不自觉地会使用这个词,但家长是否清楚,当您使用这个词 时,不公平的指责就会在您心爱的孩子心里体会到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不听话”的不同情况 一、有的孩子好像很任性,想做的事必须做完否则就不行,做完之后才能按照父母要求去 做别的事。例如:不看完动画片不吃饭。 二、有的孩子要求父母一起做游戏、聊天、陪他玩,还要兴趣盎然。否则,你不满足他, 说不定就会出现家长不希望出现的“小动作”。 三、有的孩子你说什么他似乎总是常有理,不能完全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或者心不甘、 情不愿的去做。 四、有的孩子似乎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看似听话,但却心猿意马,不能按时、按量完成 父母的要求。 五、有的孩子似乎记性不好,丢三落四,告诉他怎么做,他可能一扭头就又忘了,总得让 父母不断提醒。 以上几种情况出现时,每个家长或多或少的都会遇到,那么,孩子真的“不听话”吗?分 析一下孩子“不听话”的几种思维、心理活动现象及原因。 对“不听话”的分析 第一种现象:此类孩子具有做事投入的思维、心理活动倾向,并具有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全 情投入”的能力。该孩子会“忘记”或会不再“关心”父母所安排做的事。其实,这也是一种 可能具备成功素质的能力之一。 第二种现象:孩子的群体意识、人际协调、感觉智慧好,这类孩子渴望被认同,并交流他 们的感受,是属于感情细腻的孩子。其实,这也是有可能具备热情能力的素质之一,而热情能 力恰恰是一个很优秀的品质。 1
第三种现象:该类孩子具有很好的思辨能力,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认识问题。思维活 动方式是具备做科学研究,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四种现象:此类孩子非常好幻想,任由思绪飞扬。尤其是当他面对他不感兴趣或枯燥的 东西时,这种现象尤为明显,看似学习成绩不理想。此类孩子的艺术感知很好,新奇创意的能 力强,具有艺术家、设计师的思维活动倾向。 第五种现象:此类孩子属于记得快、忘得快,计划严谨,实施的能力弱。尤其是爷爷、奶 奶、父母宠爱包办孩子时,这种现象更明显。这类孩子可能处理问题看似简单、不圆滑。但大 多数孩子具有善良、爱心的思维、心理活动倾向,善良、爱心是人类很重要的品质之一。 如果一个孩子可能具备以上一种或几种现象并存,“不听话”的现象就会尤为明显。孩子 就像一棵小树一样,要想成为参天大树,就需要不断地“修剪”。尤其是当“不听话”影响到 孩子的正常成长时。如何去“修剪”这些“不听话”呢? 提出相应的方法: 第一种:面对这类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天性的特点,欣赏孩子的能力倾向。其次,孩子 作息时间安排得当,尽量安排一些他从事感兴趣事情的时间,不要轻易打断他。再次,当他在 投入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扰,更不要斥责。 第二种:面对这类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情丰富的个性特点;其次,父母要拿出 15-20 分钟兴致勃勃地倾听孩子讲话,参与孩子的活动。再次,千万不要带着不耐烦的情绪与孩子交 流或斥责,这类孩子极为敏感多情。 第三种:面对这类孩子,首先要带着欣赏与认真的态度面对孩子;其次,当孩子求新求异 时,耐心倾听,并提出“为什么这么想?”深刻了解孩子的思维内容,当孩子想得合理时给予 肯定,当不合理时,指出合理办法供其参考。切忌孩子提出“新观点”时施加否定,孩子不会 从内心里认同的。 第四种:对这类孩子首先要带着新奇、耐心、尊重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其 次,有意识安排一个作息时间:如 15?20 分钟的时间以鼓励、奖励的方式进行孩子所谓不感兴 趣的作业,如数学运算、背诵词语等。再次,父母千万不要发脾气、发怒、大声斥责,这会更 加重孩子的逃避现实的倾向。 第五种:面对这类孩子首先要客观、耐心、尊重孩子的能力特点。其次,提醒、鼓励孩子 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动手去安排,如玩具、作业本、衣服的归放,转天去幼儿园、学校所带的东 西的归放。耐心、多提醒孩子就会进步。再次,父母千万不要因孩子动作慢、丢三落四,便带 着不良情绪、嘴里带着斥责替孩子整理、安排。 最后,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一位知道孩子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