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其他动物高明,在于人有抽象思维的能力。有人做过一次试验,点燃一排蜡烛,然后从水罐中舀 水将其浇灭。猩猩反复看了几次以后,居然也能模仿。但是,如果河边着起火来,猩猩绝不可能从河里舀 水把火浇灭,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大火把一切烧个精光。这时因为猩猩没有“水”的概念,它不懂得河里的 水与缸里的水是一样的水。 现代人比原始人高明,标志之一在于现代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原始人不知高出多少倍。苏联一位学者 曾考察过北冰洋沿岸残存的原始部落,发现那里的人们可以用 12 个词来分别地表示不同的“走”,如“早 上走”,“晚上走”,“穿鞋走”,“光脚走”……就是没有“走”这个一般的概念。 儿童思维的成熟过程,其实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缩影。呀呀学语的婴孩,最初不会有什么抽象思 维能力,他们也许搞不清苹果与梨的差异和苹果与月亮的差异在性质上到底有着怎样的不同。然而生活能 使孩子们学会抽象,譬如小孩淘气,用手触摸火炉,结果烫起几个燎泡。有过几次教训后,他便不再触摸 任何火炉包括那些不曾烫过他的火炉了。他显然自发地形成了这样一种朦胧意识,那些东西也是火炉,也 会烫人的。这种朦胧意识十分可贵,因为他已经自发地从同类事物的个体中抽象出了该类事物的共性。 不过,如果仅靠通过自发性来形成抽象思维,儿童的智力发育就会十分缓慢。我们做父母的,做教师 的,应当运用各种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学会对事物进行归纳和分类,使他们能从个性中悟出共性。 对儿童的这种启蒙教育其实并不神秘并不复杂,只要用心,一次游戏,一次对话,一次逛商场,就可 收到效果。女儿两岁以后,我们给她买过一本关于兔子的画册,画册上有白兔、黑兔、黄兔、灰兔。我们 问她这些兔子一样吗?她摇摇头说不一样。那么有没有一样的地方呢?她说有。在我们的训发下,她找出了 长耳朵、红眼睛、短尾巴等特征,并说兔子都是这样的。显然,女儿此时自发地知道了“兔子”这一概念, 这个概念已舍弃了具体兔子的个性(白、黑、黄、灰等)。认识“兔子”以后,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帮助她认 识了“狗”,认识了“猫”,并带她逛了几次动物园。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帮助她进行第二次抽象,即从 “兔子”、“狗”、“猫”中抽象出更为一般的概念——“动物”。 很快,她的脑海又不断嵌入“水果”、“蔬菜”等越来越多的一般概念。为了检查女儿是否清楚这些 不同概念之间的界限,我们同她做过这样的游戏。我们列出壁虎、葡萄、葱头、蝴蝶、西瓜、茄子等事物, 要求她分别地把它们归入“动物”、“水果”、“蔬菜”类里,女儿做得很准确。这种训练方法可使孩子 初步掌握概念的属种关系,粗知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为了使女儿所掌握的概念更加丰事,我们还同她做过这样的游戏。确立一个属概念(如动物),然后每 人用交叉对话的方式分别说出一个个种概念(兔子、猫、狗、猴……),一次只说一个,而且不许重复。谁 最先说不出来了,谁就输了。这种对话有时可持续半个多小时。有一次,我们故意诓了她一下,在说完“鱼” 以后又说了一个“泥鳅”,女儿当即抗议,说泥鳅也是鱼。显然,女儿已淡淡感到鱼隶属于动物且又包含 着泥鳅,这为她以后懂得属种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逻辑知识做了准备。 抽象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除了从同类事物抽象出“动物”、“水果”、蔬菜”等实体概念外,还可 根据不同事物之相同的属笥抽象出一些性质概念。比如,我们曾让女儿寻找麻雀、蝙蝠、蜻蜓、飞机等事
物的共同点,她说它们都会飞,我们还把各种颜色的事物归成若干类,使她能够从中抽象出有关各种颜色 的概念。 女儿 4 岁的时候,我们接到过幼儿园的邀请去观摩教学。课堂上,每个孩子的桌子上都摆着磁石和另 外两组东西,一组是钉子、铁片、铁锁、大头针,另一组是纸、布条、木块、橡皮。教师让孩子们把这两 组东西分别地靠近磁石,然后问大家的感觉。经过实验,孩子们认识到,凡是用铁制作的东西都能被磁石 吸引,凡是非铁物品则产生不了这种现象。结论是磁石吸铁。 我们对这次教学给予很高评价,它的 效果不仅在于使孩子们粗知了磁石,更重要的在于使孩子们从中抽象出了钉子、铁片、铁锁、大头针等事 物的共性。而且,这种正反对比的教学方法属于穆勒五法之一——求同求异法,它使孩子们对事物的印象 相当深刻。 我们之所以强调培养孩子们的抽象思维,强调让孩子们学会从个性中悟出共性,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人 类原本就生活在个性与共性相统一之中。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个性开始,然后经过抽象达到共性。在 小学和中学,需要机械记忆的知识极少,而所谓理解知识无非是掌握反映特定事物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即共 性。学生语文课要学语法,数学课要掌握解题法则,而这些知识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们分别是对各种语 言现象和数学现象的抽象概括。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奥妙盖出于此。 学龄前的儿 童终究是要上学的,我们应为他们进入正规学习阶段做好必要的准备。现在家长们全都望子成龙,望女成 凤,遗憾的是有些家长的教育方法陷入了误区。比如,一些家长要求四五岁的孩子会认、会写大量的文字, 甚至个别家长还要求他们能够分辨“八、人、入”或“己、已、巳”等相近文字的细微差别。这种令人烦 躁的机械记忆幼儿是承受不了的,同时也会销蚀他们学习的兴趣。我们并不主张学龄前的孩子要认多少字, 我们以为若能在平常的生活中,在兴致盎然的游戏中使孩子们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一定会给以后的 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