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生活网

热图推荐

“苦口婆心”能使子女成材吗?

2015-4-16 15:07:00 602 0

[复制链接]
东海杰泰 发表于 2015-4-16 15:07:00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东海杰泰 本帖作者

2015-4-16 15:07:00

父母的“苦口婆心”,表现在对子女的弱点、缺点、过失和错误,进行没完没了的规劝、数
落、指责和训斥等。一般方式多为机械地重复陈词滥调,吹毛求疵,嘟嘟囔囔,喋喋不休。
如“就数你做功课最慢,磨磨蹭蹭的”,“放学后不许东游西逛”,“叫你考试仔细些就是不
听”……对孩子左不顺眼,右不称心。饭桌旁、睡觉前、上学时,对孩子如此这般千叮咛万
嘱咐,年年讲,月月诲,天天训。其实这种情况是家教中的唠叨病,它会严重地挫伤青少年
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其原因是父母缺乏对子女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忽视了少男少女已日趋
从依附走向独立,从幼稚走向成熟。其实做家长的大可不必对孩子如此。一个人从出生到成
人,其间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对于成长中的孩子,由冲动走向理智 ,每一次失败即是
一次挫折,也是一次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实践活动。这种体验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对孩子
唠叨不休地指责,警告多于鼓励的话,无疑会挫伤孩子的个性发展,产生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对立和心理上的隔阂,造成对家长的逆反心理,乃至对抗,甚至发生悲剧。  
    当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身为父母者发现孩子有不当的言行与思想,有责任作必
要性提醒,忠告乃至严肃的批评。不要对孩子吹毛求疵并不是姑息迁就,而是要区分孩子发
展过程中的主流和次流,把握好量度及方式。言教之道在于少而精,简洁是智慧的姊妹,唠
叨是无能的标志。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揣摸孩子的心理,当孩子遇到失败和困难时,更渴望得到父母
的爱。这时父母应以忠实的朋友身份,同情和鼓励的态度消除孩子心中的不快,而不是指责。
同时家长运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子女养成自我教育能力,与子女作一些“心理交换”。冷静地回
忆自己当年孩童时的心理状态,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想,“假如我现在是孩子会怎
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达到父母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和默契,从而采取有利的方法,引导
孩子的深思和反省,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起到教育的目的。
  抱着这种宽松的心态来对待孩子,孩子会自然地从第一反抗期中毕业的。  
  但是在这个时期里,如果完全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那么孩子就会变成一个只顾自己的
人。因此,父母必须区别清楚:孩子的要求究竟是建立在自发性基础上的自我主张,还是出
自任性的欲望。  
  当孩子吵着想要自己吃饭、穿衣、大小便等等时,这是建立在自发性基础上的自我主张,
只需放手让他做就行了;而对于“想要买玩具”、“还想要吃点心”这样的物质要求,就必须
加以限制了。若是无止境地满足这种物质上的要求,那他就会变成一个任性的孩子。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免费找工作,招工人,就上东海生活网招聘!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