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好媳妇、好婆婆、致富能手都是经过村民代表层层评选出来的,是大家学习的榜样。”9月23日,桃林镇北芹村村委会主任苏振国在接受采访时指着竖立在村委会旁边“贤德榜”上的一批“上榜英雄”由衷地说,“公示出‘美德农民’就是要给村民们树立一个行为典范,减少一些陋习,传递社会正能量,树立一股风清气正的民风。”
“如今,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有许多人口袋虽然‘鼓’了,脑袋却‘空’了,道德底线也一路下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启发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弊病。那么如何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准,实现村风民俗更加文明、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农村环境面貌更加整洁的总体目标?
今年,东海县通过不断摸索,在全市率先创新推出“美德农民”培育行动,明确了以“孝爱、互助、诚信”为重点的培育方向,提出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绘制美德文化墙、规范美德大讲堂、设立村民贤德榜、设立村规民约碑、制定传承家训家规、深化农村志愿服务、建设村民文化广场、整治村庄环境”八项美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目前,全县50个试点村已投入活动经费600多万元,依托民居墙体、文化长廊、村民广场绿地等,采取漫画风格,把中华传统美德、移风易俗、环境保护、孝老爱亲、邻里和谐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搬上“墙”、制成“牌”,让农民喜闻乐见。建立美德素材共享资源库,并成立传统美德讲师团,培训专职讲师10名,通过各村开展美德讲堂活动,提升农民道德素养。设立移风易俗岗、邻里互助岗、清洁家园岗、好人评荐岗、安全治安岗等5类“乡风文明公益岗”。 同时,设置了“村民贤德簿”和 “乡村贤德榜”,实时记录村民善行义举,并将当选的美德农民在“贤德榜”上公示宣传,公示的“美德农民”已有1200余人,建立了一支4000余人的农民志愿队伍,逐步提升全县农民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准,扎实推动文明道德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的这项行动,就是要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率先‘破题’,让村级文明建设有目标、有方向,通过不断集聚群众力量,使人心向善、村庄更美、社会更和谐。”谈起“美德农民”培育行动初衷时,陈启发如是说。
如何抓,抓什么?在实施中,东海县将“美德农民”培育行动与国家当前着力解决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融合,让农民在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上迈出新的步伐。紧紧抓住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有利契机,在新农村建设中融入道德元素,努力把农村建设得更有古道乡愁、更有人文精神、更有人居环境和气息。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思潮、规范道德行为、树立新风正气,真正把农村打造成思想道德文化高地。
“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践行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陈启发在全县“美德农民”培育行动动员会上讲。为此,东海县在全县确定了第一批“美德农民”重点实施村,充分利用50个试点村由点到线及面逐步推广,突出群众参与,抓好典型样板,并制定7大项26小项的考核细则,采取月督查、季通报、半年考核、全年评比的方法,促进活动长效常态。
“对农民的道德培育,不能搞‘强心针’,要用‘中药’的办法,让村民在耳闻目染中甩掉身上的陋习。”青湖镇党委书记苏卫哲对实施的“美德农民”培育行动给予进一步诠释。启动后,该镇在青南村精心制作了近百副“贤孝、友爱、助人”等中华传统美德文化牌,引导村民团结友爱、孝老爱亲、遵纪守法。在推进的过程中,东海县还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源头活水”,围绕孝敬父母、反对浪费、义务奉献等贴近农村实际的内容,精心制作一批贴近生活、导向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美德文化墙”,使广大群众想看爱看,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同时,广泛推出身边好人、最美群体,使先进典型由“盆景”成为“风景”,形成七星共明与群星璀璨的先进群体结构。围绕“谁来讲”“讲什么”“在哪儿讲”“怎么讲”等关键问题,让“美德大讲堂”发出“最美声音”。
全县各试点村均坚持以人为本、行动为民的理念,切实以孝爱、互助、诚信为重点,以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为依托。石榴街道讲习新村组织开展群众性地方文化活动旱船表演,举办“好婆婆”“好媳妇”座谈会;青湖镇青南村结合“村事民议面对面”,开办道德讲堂,并投入二十多万元,制作大型公益性宣传牌和美德墙;石梁河镇胜泉村围绕文明旅游、文明服务扎实开展农民志愿服务工作……一时间,多种形式的农民美德教育和德化实践活动蔚然成风。 |
|